抽动是病,不是坏毛病——梁月竹教授

浏览次数:63发表时间:2018-01-08

  自我院开展“周四抽动障碍名医确诊日”活动以来,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患儿家长慕名而来,这次多学科专家会诊,挂一次号就能看多科专家,省去了很多麻烦,专家的认真负责,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。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梁月竹教授,来不及休息就进入了诊室。

  男孩不自主发出吼叫声,被认为只是坏毛病

  梁教授这次看诊的第一个患者叫彬彬,已经四岁了,爸爸妈妈上班忙,就把她交给奶奶看管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彬彬就会不自主的发出一吼叫声,还时不时的变得脾气暴躁,由于奶奶比较娇惯他,以为这只是因调皮而引起的坏毛病而已,也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。

  直到上了幼儿园,彬彬的情况更严重了,其他的小朋友还因此嘲笑他,不和他玩,这让他脾气更暴躁,在幼儿园还打了几次架。老师也发现了彬彬的异常,就把这种情况告诉了他的父母。这时彬彬的父母才重视起来,平时以为只是一些小问题,竟然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那么多的麻烦。

  梁教授向孩子父母了解孩子情况

  后来,彬彬的父母带他去过几家医院,有的医生不敢确诊,有的医生能确定是抽动症,但是不知道怎么治。这次看到上海六一儿童医院有名医确诊活动,所以早早的就赶来了。梁教授通过彬彬父母的陈述,观察了一下彬彬的表现,并通过一系列的测试,梁教授告诉彬彬的父母,他患的是发声抽动障碍。抽动症是病,而不是坏毛病。还好,彬彬年龄小,及早进行干预,是可以康复的。彬彬父母听了之后,还是很激动,终于有医生说能治好孩子的病了。

  梁月竹教授讲述蜗牛的故事

  在接诊的过程中,梁教授总是很耐心的和孩子沟通,又很严谨的为家长讲解疾病知识。她总是那么认真,一天下来也没显出丝毫的疲惫。经过一天的忙碌,看诊结束后,也没有急着离开,她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:

  “上帝给我一个任务,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,我不能走太快,因为蜗牛实在爬得太慢了。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,但还是只挪一点点。我拉它、扯它,甚至想踢它……好吧,我不管它了,我跟在它身后慢慢走……这时,我闻到了路边飘来的花香,我听到鸟叫和蝉鸣,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,奇怪以前怎么没有这种体会……”

  梁教授与我院专家交流

  其实,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如同蜗牛,我们面对几岁的孩子,会觉得一天一天过得很慢,盼着孩子快快长大。有的时候会对孩子生气,孩子也是觉得很有压力……给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看病,对于医生来说,挑战更大。小孩子,主要是依靠医生的观察能力;大孩子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则需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。与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交流,不仅语言重要,表情、仪态都很重要。

  一个孩子走进诊室,他能从医生的表情、说话的语气、身体的姿态等不同维度体验到医生的潜意识,如果他知道你是关心他、理解他、认可他这个人,他就愿意和你交流。梁月竹说,医生就是“爱的容器”,诊疗时爱源源不断地溢出,让就诊的孩子特别是需要交流的孩子们感受到医生的爱,他们就能更好地卸下盔甲,敞开心扉,与医生相对顺畅地交流,从而更有利于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,制定治疗方案。

  梁月竹简介:

  梁月竹,女,主任医师,副教授,擅长:儿童心理咨询,儿童抽动障碍,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精神发育迟滞,品行障碍,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、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及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诊治等。

  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学组委员、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、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、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》编委、《中华现代而科学杂志》编委。

相关阅读: